台湾护士广州方舱日记①:首批患者出舱,但我们的工作仍不能松懈

随着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持续下降,广州疫情逐渐趋于稳定。11月30日,广州市多区陆续发布通告,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的管控措施。就在同一天晚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的南沙大岗方舱首批136位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搭乘大巴闭环前往广州南站。


(资料图)

“终于能喘口气。”在首批患者出舱之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台籍护士陈锦玲对南方网、GDTODAY记者说,11月21日南沙大岗方舱刚开舱时,她和同事们4小时接收了近千人。收治患者、监测生命体征、核酸采集、物资保障......由于人手紧张,陈锦玲在方舱里几乎什么都干,全力照顾自己负责的两百多个患者。

以下为陈锦玲的口述整理:

听到我自愿申请去支援方舱,我台湾的亲人都很担心我。我爸妈也各种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担心归担心,他们也很支持我,毕竟总要有人勇敢地站出来。面对疫情大家当然要一条心共同努力,也不存在什么台湾、大陆的区别,我在广州就要为广州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记得11月21日刚开舱的时候,头4个小时就来了九百多个患者,给我们忙坏了。由于登记入舱信息的电脑数量太少,为了能加快效率,工作人员也开始用纸笔登记,电脑纸笔一齐上阵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接收。事后我们整理资料录入电脑发现,手写的信息记了厚厚一沓。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病区,像我们小组是5个护士负责200多个病人。我们穿着防护服去给患者测量体温,得走200多个床位,一圈下来汗水能把衣服全部浸透。遇到患者不在床位的情况,我们还会用扩音器来喊他回床位测体温。这都是之前没有过的体验。

方舱的工作也比在医院忙。护士在方舱里几乎是全包工,从收治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核酸采集、物资保障,到康复患者出舱流调等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做。我们采取的是轮班制,一班4个小时,一直轮下去,保证24小时都有人在岗。同时,我们尽量争取每人一周能有一天下夜班后可以休息一个白天。

除了我们的工作内容外,方舱和医院的环境也不一样。有人觉得和医院比起来,方舱更简陋,但其实方舱里的安排都是有考量的。我们会划分不同的区域,比如有的区域是大平层,里面都是上下铺,这种通常会安排同一批入舱的患者入住,大家恢复状况差不多可以放在一块。同时平层内是一个开放负压的环境,会不断给内部置换进新鲜空气,再配合定时定点的消杀工作,是能起到保障效果的。如果是一家人入舱,一般就会安排到单间里。

11月30日是我到方舱的第11天,这天我们第一次送走了痊愈的患者,总共136人。他们都在方舱内住满了七天,连续三天以上体温正常,连续两天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24小时以上),达到了出舱标准。确认可以出舱之后也不是马上就可以离开,医院还要联系街道办接收、和疾控中心协调,中间还涉及一系列工作。

这第一批患者的出舱可以说是很顺利,但是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到松懈的时候——方舱里还有近千人呢。但令人欣慰的是,入舱人数在变少,不再像一开始那样一下子来很多人。同时大家的工作也更上手了,没有之前那么忙乱。

我本身也是一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在方舱工作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其实一开始选择来大陆发展除了喜欢这边的环境,也是希望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次支援方舱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成长。现在随着广州疫情好转,我父母也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和欣慰。

(采写:南方网、GDTODAY记者 李心迪)

(平面:南方网、GDTODAY记者 霍维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