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黑马业绩平平 沪硅产业亏损难解仍加码增资

"因公司12寸半导体硅片业务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固定成本持续增高,影响毛利。"

在亏损预期下,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沪硅产业",688126.SH)股价相比2020年年中69元/股的高点已腰斩,动态市盈率逼近-2000倍,在行业内垫底。此外,其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均在行业排名靠后。

但沪硅产业却愈挫愈勇,继续向12寸半导体硅片不断增资。继2020年4月IPO时募资之后,公司近期申请定增募资50亿元投入该领域。

而今,正值公司业绩快报窗口季,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财务总监突然选择辞职,似乎颇有深意。

新秀黑马业绩平平

半导体市场持续火热。

近期,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21年十大科技趋势,"第三代半导体迎来应用大爆发"位列第一,第三代半导体的性价比优势逐渐显现并正在打开应用市场。据预测,未来5年,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器件将广泛应用于5G基站、新能源汽车、特高压、数据中心等场景。

另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2020年底发布的行业预测,得益于终端应用市场的持续爆发,2020年全球半导体年销售额将增长5.1%,2021年将增长8.4%。

在这样的行业热潮下,沪硅产业2020年4月20日一上市便成为"风口上的猪"。从上市时的8元/股出头,该股一路上涨至2020年7月中旬的69元/股,涨幅达到369%;市值也从270亿元增加到最高时的1320亿元。

不过,这只半导体新秀黑马的业绩表现,似乎并不乐观。

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从6.94亿元增加到14.9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24亿元一路下滑到亏损0.9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沪硅产业营收13.07亿元,同比增长22.12%;归母净利润亏损173.69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达到2.07亿元。

公司还预计2020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因公司12寸半导体硅片业务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固定成本持续增高,影响毛利。"

数据显示,目前在多个规格半导体硅片中,12寸的研发制造技术含量最高,覆盖了大部分的高端芯片工艺,国内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

沪硅产业对外宣传,其打破了我国12寸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0%的局面。但这一产品尚未能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2019年,公司12寸半导体硅片产能利用率仅在45%左右,73.44%营收仍旧源于8寸半导体硅片。不过,上市后,该公司再未披露12寸半导体硅片产能利用率,及其业务占比。

2020年上半年,以12寸硅片为主营业务的子公司上海新昇亏损1.09亿元。财报称,其毛利率受固定成本等的影响尚处于负毛利阶段,导致成本增加比例高于收入。

一边亏损一边扩张

尽管亏损持续,沪硅产业仍执意加码12寸硅片,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

沪硅产业1月12日晚披露定增预案称,拟募集资金50亿元,投向集成电路制造用12寸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15亿元)、12寸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中试项目(20亿元),以及补充流动性资金。

上述两项项目总投资额高达67.4亿元。以此计算,此次募资仅占总募资的一半。而IPO时,公司已将25亿元募资中的17.5亿元投入于12寸硅片。彼时公司表示,两年建设期完成后,将新增15万片/月12寸半导体硅片的产能。

对于本次定增,沪硅产业表示,项目实施后,公司将新增30万片/月可应用于先进制程的12寸半导体硅片产能。

而对于"短期内再融资的质疑",公司表示每年以现金形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且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但事实上,投资者暂时无法分到太多现金。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173.69万元,每股未分配利润仅有0.07元。

未来的投资回报或许也存在不确定性。关于半导体硅片的未来趋势,市场仍存在争议。

市场研究机构高临咨询称,半导体行业上一轮超景气周期和全球宏观经济的趋势相关性很高,所有的产品需求都很旺,导致晶圆厂的产能需求非常紧张。现在终端整体销售方面并没有太突出的数据,说明这轮周期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不高。疫情造成的供需不均衡、华为紧急拉货、美国制裁中芯国际引起恐慌性转单等偶发性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很多器件的大缺货。

在此行业背景下,相关厂商纷纷投产,造成8寸硅片需求旺盛。2020年,中芯国际敲定了北京、上海12寸厂扩产计划;而台积电新封测厂将于2021年下半年试产;三星则正在执行美国和西安基地的扩产计划。

常军锋认为,过去这些年,有些厂商为了效益,将8寸产线渐渐升级成12寸,导致市场上8寸的产能进一步减少。而近年诸多电子产品升级,对8寸的需求愈发旺盛,但新投的产线以12寸为主,长期的不均衡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也就是说,市场在对8寸硅片需求饥渴之时,沪硅产业忙于与全球巨头争夺12寸硅片市场份额,后者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

市场正在"用脚投票"

沪硅产业急于弯道超车背后,风险似乎也在初步暴露。

据公司2020年4月公布的招股书,硅片制造行业前五大制造商均为传统硅片巨头,信越化学(日本)、SUMCO(日本)、Siltronic(德国)等公司瓜分了超过90%的市场,沪硅产业的市占率仅为2.18%。与此同时,沪硅产业多晶硅的供应商十分集中。2018年-2019年,海外企业瓦克集团、Hemlock、丸红株式会社采购金额占比均在九成以上,生产线的主要设备也依赖进口。

沪硅产业曾表示,若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导致设备供应商所在国出台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性贸易政策,可能会对未来的产能扩张、设备升级改造造成不利影响。

沪硅产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出现一定下滑。

2020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毛利率为15.3%,而在2017年、2018年毛利率都达到22%以上;存货周转率从去年同期的3.15次下降到2.25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从5.54次下降到4.11次,财报并未对此解释。

市场正在"用脚投票"。公司目前(1月18日)股价已回落至36.72元/股,动态市盈率为-2041倍,市值921亿元。

同期,高管离职的消息也传来。沪硅产业1 月 8日公告,因个人原因,梁云龙申请辞去公司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职务。

当下正值业绩快报窗口季,财务总监辞职对任何上市公司都不是一件小事,尤其对于刚上市9个月的沪硅产业更是如此。根据招股书,梁云龙于2016年入职,2019年薪酬184万元。

针对财务总监离职原因,以及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投资者网》近期联系到公司董秘办、证券部,但等待四个工作日仍未获相关答复。

关键词: 沪硅产业